近日,我院普外科成功完成一例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切口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sublay,TES)。该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在微创技术领域技术上的又一新突破、新进展!
1、案例剖析
71岁男性患者刘某某,2年前因左侧绞窄性腹股沟斜疝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结肠造口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现左侧腹壁切口处有一可复性包块,1年前行结肠造口还纳术+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术后因长期咳嗽再次发现腹壁切口两处包块,伴坠胀不适,于是来我院就诊。
在详细了解病情,结合患者腹部CT检查结果,进行术前讨论后,普外科团队制定了两套手术方案:一是传统开刀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二是微创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考虑患者曾多次手术,为求创伤小,愈合快,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行微创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TES)。
术后1天,患者下床活动,术后2天,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可进食流质,术后1周患者顺利出院。此次手术考虑患者实际情况,采用新的手术方式TES,达到了腹壁疝微创修补的良好效果,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疝气(腹股沟疝、股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等)手术向“微创化、快速康复”的模式转变。微创手术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也大大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
2、健康科普
什么是切口疝?
切口疝是由于原手术的腹壁切口筋膜和(或)肌层未能完全愈合,在腹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腹外疝,临床上比较常见,占腹外疝的第三位。腹部手术后切口获得一期愈合者,切口疝的发病率通常在1%以下;如切口发生感染,则发病率可达10%,切口裂开者甚至可高达30%。
切口疝的典型症状
1.腹壁切口处逐渐膨隆,有肿块出现。肿块通常站立位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则缩小或消失。
2.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壁隐痛、乏力等表现。
3.多数切口疝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常可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形成难复性疝(难复性疝是指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进入腹腔的腹外疝。),有时还伴有不全性梗阻。
治疗措施
腹壁切口疝一经发生,不能自愈。由于腹内压的存在,切口疝有随病程和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因此,所有切口疝病人均需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手术方法
1.单纯缝合修补 适用于小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径<4cm)。推荐使用不可吸收缝线,以长期维持切口的张力和强度。
2. 使用材料的加强修补 推荐用于中切口疝或以上级别的切口疝患者(腹壁缺损≥4cm)。使用材料的加强修补(reinforcement)是指在修补过程中缝合关闭腹壁的缺损,在此基础上再用修补材料加强腹壁,修补材料须超过两侧缺损边缘(3~5cm)以产生维持腹壁张力的作用。依据修补材料在腹壁不同层次间的放置,可分为:⑴腹壁肌肉前放置(onlay)。⑵腹壁肌肉后(腹膜前)放置(sublay)。⑶腹膜腔内放置(IPOM或underlay)。
2.1 开放修补手术 多以onlay和sublay方法修补。
2.2 腹腔镜修补手术 多以IPOM或underlay方法,也可将修补材料部分放置腹腔内,另一部分放置在腹膜前间隙(即腹膜外,如部分放置在耻骨膀胱间隙),即TAPE方法。
3.杂交修补手术 以常规和腹腔镜技术相结合进行修补。
4.增加腹腔容量的修补
⑴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CST):这一技术是针对前腹壁中央区域缺损患者。
⑵侧方腹横肌释放技术(transversus abdominis release,TAR):在这些腹壁重建方法的基础上,通常还须辅以材料加强修补。
5.肌肉筋膜皮瓣转移的腹壁重建 可辅以修补材料进行加强。
非手术治疗
不宜手术或暂不宜手术的病人,采用适当的腹带包扎以限制切口疝的增大和发展。
科室简介
全椒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专科,承担全县及周边区域人民群众重大创伤救治及各种专科疑难疾病的诊治,于2022年成为市级重点专科。
目前开设普外科一病区和普外科二病区。科室设置肝脏脾及胰腺胆道疾病治疗组;结直肠及肛周疾病治疗组;胃及小肠疾病治疗组;甲状腺乳腺疾病治疗组;疝及血管疾病治疗组,能开展三级医院普外科所有手术,其中腹腔镜下二次胆道手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达到省内技术领先水平。
可治疗各类型疝修补,包含斜疝、股疝、直疝、复发疝、切口疝等各类型腹外疝修补,欢迎广大市民咨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