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
安徽连绵阴雨天不停
病毒也在悄悄滋长
疾病更容易找上门
而手足口病就是其中之一
以下是关于手足口病的重点防护知识
家长们看好啦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传染性较强。发病之后,患儿的临床症状较显著,如手、足、口出现疱疹,个别患儿会并发心肌炎、肺水肿及无菌性脑膜炎等。据相关数据发现,该病好发于≤5岁的儿童人群,其具有起病骤然,治疗周期长等特点,同时也有少数患儿在接受系统治疗后无明显疗效,还会出现病情加剧,对其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流行病学及特征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最早由新西兰一位临床医师报告于1957年。1972年美国临床医师对手足口病的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经验证后得出,肠道病毒71(EV71)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肠道病毒16(EV16)也会导致患者发病,致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近年临床研究发现,手足口病的发病与柯萨奇病毒感染具有直接关联,当患儿感染柯萨奇病毒之后,出现手足口病的概率会明显增加。目前,我国在安徽、广东、浙江等28个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出现了手足口病感染病例,且部分地区出现了死亡病例。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手足口病常在夏秋季节暴发和流行,此病属于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该病多发生于<5岁儿童,常见于婴幼儿,多数患儿仅表现为发热或口腔、手、足、臀部有疱疹或斑丘疹等症状,通常1~2周内可自愈;少数患儿病情较重,可出现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病情严重可导致患儿死亡。其中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该病通过感染者的咽喉部分泌物、唾液、粪便及疱疹液等物质进行传播,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等方式引起感染。发病后的3~5周,可在患者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抗原体。该病流行传染过程中,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被污染的毛巾、玩具以及床上用品等途径传播,尤其是在幼儿群体中,该病感染概率非常高,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
幼儿易感原因
1、儿童机体抵抗力低下,肠道屏障功能不足;
2、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3、居住环境状况较差的区域卫生环境较差,医疗条件不高,并且通风情况较差时,易造成手足口病病毒的快速繁殖;
4、小儿人群勤洗手意识差,经常吮吸手指等陋习。
传播途径
01
①通过口鼻、呼吸道及飞沫传播。
②通过唾液、疱疹液以及粪便等途径传播。
③与受到污染的水源、玩具接触等,且该病存在着交叉感染现象。
临床表现
01
①一般情况下,该病的潜伏期为2~7 天,患儿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②在发病之后,少数患儿会出现手、足、口部溃疡症状,也有部分患儿会出现发热、腹泻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③极少部分患儿在发病之后,会出现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疾病。
手足口病的防治策略
治疗策略
手足口病以对症用药治疗为主,一般情况下,可给予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抗病毒治疗药物进行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儿的症状变化,给予中医治疗方案,提高治疗质量。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发现,丙种球蛋白也可治疗手足口病。
预防策略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预防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①在流行季节和地区的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检查儿童的手、口部位,正常者可进入,若手、口出现水疱,需要进行隔离治疗,并告知家长此病具有传染性,疾病治愈1周后再入托。
②患儿居家隔离或者回家休息时,家长要悉心照料,让患儿多喝水,必要情况下可以服用板蓝根冲剂进行预防。
③患儿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家长要为患儿及时更换尿布,清理粪便后要认真洗手,将尿布清洗干净,进行消毒、晾晒。
④成年人接触幼儿时必须要有预防意识,外出回家后要先洗手再接触幼儿,幼儿进食前都要认真洗手。
⑤儿童经常玩的玩具、穿的衣服等都要清洗干净,做好消毒工作。
管理传染源
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染力较强,疾病的防治工作,应该以控制传染源为基础。在临床诊治中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应该及时实施隔离处置,增强该病的防治力度,确保有效控制传染源,从而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
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的控制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十分关键,临床研究认为,对患儿的玩具、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粪便和排泄物等进行消毒处理,可阻断传播途径,从而提高疾病的预防干预效果。
保护易感人群
由于该病的好发人群为儿童群体,所以在对该病的预防处置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儿童群体的监管。通过分析诱发因素,做好疾病的干预和筛查工作,并且提高儿童的免疫力,防止其过度疲劳,避免日常暴晒,从而有效预防该病发生。
总而言之,手足口病主要以呼吸道、接触等方式传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避免该病的关键,同时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因此,需强化家长、教育机构的宣教,积极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强化人们防控意识,从而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
参考文献:
[1]宋小磊.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干预对控制流行性的效果分 析与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2,33(02):210-211.
[2]冯樊.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探索[J]. 中国社区医师. 2022,38(23):4-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