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PARTY BUILDING GARDEN

健康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园地 > 健康科普

科普在线|消化内镜在早期结直肠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发布时间:2023-07-18 10:54 信息来源:全椒县人民医院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什么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其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占据第一的位置,且结直肠癌在恶性肿瘤中死亡率占据第2位,发病率占据第3位。

01

    结直肠癌的主要发展途径为经腺瘤-癌途径,故早期内镜下切除腺瘤性息肉对防止其癌变意义重大。

研究结果显示,肠镜治疗结肠息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疗效好,是治疗结肠息肉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02

   早期结直肠癌的概念是指局限于黏膜层或者黏膜下层的癌,与病变范围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肠镜下治疗早期结直肠癌优势明显,有微创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迅速、治疗费用低、成功率高等特点,可显著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等优点。不同病变大体类型的内镜治疗方式亦存在不同,肿瘤的癌变一般要经过腺瘤、黏膜内癌、浸润癌三个阶段,内镜下切除早期结直肠癌病变可降低76%~90%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53%的死亡率。

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是临床中镜下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最常用的手术,在治疗的同时可实施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和侵犯深度,最终提高完全切除率。EMR治疗早期结直肠癌优势明显:(1)早期结直肠癌或无淋巴结转移的癌前病变可通过镜下完整切除,无需进一步的外科手术治疗;(2)通过手术、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析,可以确定病变侵犯的深度和范围,提高完全切除率;(3)对于经EMR证实不符合镜下完全切除条件的患者,EMR也不会影响后续的手术治疗。但对于较大病灶,EMR需分块切除,以免造成病灶切除不全或病灶残留。

 

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ESD在结直肠早癌诊治中,经结直肠黏膜下注射后,用特殊电刀将黏膜层与固有层分离,完整剥离黏膜下层与病变黏膜,实现一次性切除病变组织。故ESD的切除范围更广、更深,通常不会发生病灶残留。有学者认为,ESD的适应证为肿瘤无淋巴及血行转移、病变最大径≤5cm,以上情况应尽可能在内镜下行ESD,而不考虑病变部位。但如果病检发现标本边缘肿瘤阳性、浸润深度>1mm、血管浸润和肿瘤分化程度低等情况,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并淋巴结清扫。何祎等研究显示,病损最大径≥2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均可通过ESD术和EMR较好地整块切除,术后复发率较低。相对于EMR技术,ESD技术更适合结直肠早癌中的较大病变的治疗,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因此,ESD技术对于手术医师的操作要求更高,需要医师具备一定手术经验。ESD组患者术后主要有两类并发症:出血和穿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内镜下视野较小、止血手段也没有外科手术有效,一旦发生出血很难快速止血;发生穿孔的主要原因为肿瘤浸润较深,术中剥离肿瘤时切穿肠壁所致。

 

03

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消化道内镜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其对早期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的诊治能力。同时,随着医学微创理念和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EMR、ESD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内镜下早癌治疗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之处,患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出血、穿孔及狭窄、感染甚至复发等并发症问题。故在临床治疗中,医师们应严控手术指征,完善操作流程,做好应对并发症的措施,为更多消化道早癌患者提供满意的治疗结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